12月26日,深圳市讯美科技有限公司喜获“2023大湾区ESG先锋园区运营商”,这表明了讯美科技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的卓越表现和领先地位。ESG是评估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的一种指标,该奖项是社会各界对讯美在这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肯定。
以下内容来自南方日报
12月26日,以“新质·新力”为主题的2023湾区产城创新大会在深圳南山区讯美科技广场举行。活动旨在交流大湾区产业发展之道,探索“工业上楼”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活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分社主办,南方+深圳产城频道、深圳市创新企业育成研究院、亿翰智库联合主办,深圳市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会、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促进会、南方圆桌派协办,深圳讯美科技、粤港澳大湾区产园联盟、中科美城、G创圈、博士创新(深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首次超过上海的1.08万亿,跻身工业增加值第一大市,工业总产值也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高居全国首位的背后,深圳的产业用地供应量也在大幅增加。
2020年-2022年,深圳产业用地供应量分别约为203公顷、307公顷和468公顷,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五成以上,但土地面积仅有约两千平方公里的深圳,其产业用地面积仅为上海的40.2%,苏州的28.8%。为保持深圳产业竞争力,相对低成本的优质生产空间成为深圳产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向天空要空间要效益的工业上楼也顺理成章。
在“深圳工业上楼的底层逻辑和趋势”的主题分享中,行业专家蔡仁涛就深圳为何要工业上楼,深圳工业上楼的最新情况及工业上楼的趋势话题进行分享。他表示,“工业上楼”是落实制造业强国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也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他介绍说,深圳市国土面积是1997平方公里,但是约一半土地处于生态控制线内,可建设用地非常紧缺,可谓“螺丝壳里做道场”。
此外,深圳全市厂房平均容积率只有1.3,土地利用效率一般,“小、散、乱”特点比较明显,旧瓶难装新酒,难以承载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大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深圳提出了“工业上楼”计划。
蔡仁涛指出,“工业上楼”涉及万亿资金、万亿空间等难题。深圳市区两级坚持守正创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通了资金、土地等堵点问题。
在打通用地来源方面,深圳通过多种土地政策创新,实现“工业上楼”多渠道供给及土地盘活双赢。试行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模式、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二三产业混合用地供应、存量土地“提容增效”、产业用地“异地腾挪置换”、降低城市更新中合法用地比例门槛等政策,着力破解土地低效、碎片等问题,保障优质经济厂房空间持续供应。 在打通资金来源方面,深圳支持政策性开发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积极发挥政府专项债、RETIs等金融工具作用。几大国有银行发挥使命担当,参与意愿强,积极支持深圳市产业空间升级保障和“工业上楼”项目,可提供规模达千亿级、贷款利率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为入驻制造业企业提供多个贷款品种,推动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
谈到深圳工业上楼的未来趋势,蔡仁涛给出了“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的九字诀。工业上楼趋势的“高品质”可以用“三生融合、三创结合”高度概括。在“低成本”方面,深圳要求工业上楼厂房租金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涨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制造业守牢低租防线。
此外,“定制化”也是工业上楼的另一趋势,“定制化”也就是量身定制。蔡仁涛表示,“20+8”产业企业的空间生产需求特异性比较强,如生物医药企业、半导体企业、智能装备企业,要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定制化建设生产空间,以需定供。定制化包括结构性的定制化和功能性的定制化。简单来看,结构性定制化包括厂房的层高、荷载等一些硬性指标、核心指标定制化,比如说有的生产线需要超过8米的层高或者较高的荷载。功能性定制化,主要解决的是企业功能性需求,比如生物医药企业需要集中的排污排废,半导体企业需要无尘空间等。
【撰文】邱永宽
【摄影】朱洪波